【地质地理】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寒漠化!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

时间:2025-04-05 06:44:59来源:全景新闻网 作者:落花

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最全面的海量备考资源荒漠化荒漠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的荒漠化是指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而狭义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由此可见,广义的荒漠化包括了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等土壤丧失生产力的情况。沙漠化沙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前提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沙漠化强调的并非是沙漠本身,而是突出说明了人类不合理活动在沙漠形成中的作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属于沙漠化严重的地区。石漠化石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由于石漠化的出现,这一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集中连片贫困区。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之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从而呈现出石漠化现象。红漠化红漠化:发生在江南丘陵基岩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属低产土壤)因水土流失,露出红色基岩,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可见,红漠化跟石漠化有相似之处,主要成因都是水土流失,都属于水蚀荒漠化。盐碱(渍)化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干旱缺水和蒸发强烈是盐渍化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叫做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少雨,缺乏灌溉时,由于地表蒸发强烈,会导致土壤深层的水分随毛管向上运动,溶解于水中的盐类聚集于土壤表层,形成旱季土壤盐分向上运动,雨季又随重力水向下运动的现象。寒漠化两极、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气候下的荒漠。寒漠地区的寒冻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岩屑。高山及高原地区,因低温引起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称为寒漠化现象。土地寒漠化分布典型地区是青藏高原。这里是高寒气候,有些地区气温常年很低,植被难以生存,有些地区又由于人类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脆弱生态环境破坏,形成寒漠化现象。地质作用错综复杂分享一组图或细微或宏大看自然奥妙1分选和磨圆海滩上分选和磨圆较好的砂粒和贝壳粒分选:颗粒的粒度,形状的相对富集磨圆:颗粒的棱角被磨蚀的程度2软沉积变形浅色砂泥岩,暗色灰岩。3单斜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岩层4单面山山体岩层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陡而短,一坡缓而长属于褶皱的一种5熔岩熔岩流流过现在的植被层6矿脉充填张裂缝图示为大块的石灰岩因构造作用产生形似透镜状的张裂缝又被方解石脉充填7擦痕和阶步擦痕:断层面上留下沟槽状平行刻痕沿断层运动方向常会生长纤维状矿物晶体破裂成垂直断口而形成小陡坎,称为阶步8砂岩管地下流体流过砂岩层时矿物铁从流体中沉淀出来自然形成的同心环状结构9大型侵入岩脉深色的镁铁质辉绿岩侵入到浅色花岗岩经测算,二者时间相差1.2亿年10褶皱轴部的张裂缝想象两端施加压力挤压一块石头石头发生弯曲褶皱并在弯曲弧度最大及附近产生裂缝从外弧向内弧裂缝变细直至消失褶皱过程中内弧压缩,外弧拉伸之后裂缝被白色矿脉充填11冲积扇岩性为砾岩冲积扇是山地河流在出口处形成堆积地貌从顶端到边缘,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砾岩也常见于冲积扇的上游12地史时期的波纹固结成岩因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地理图文综合整理出露地表13现代风成沙纹未固结成岩形态变化性高14爬升波纹交错层理发育于海岸带波浪波痕周期性的迁移同时向上叠覆生长形成15河流沉积剖面图示剖面中斜层理与平行层理互层砂岩成层性明显因风化侵蚀,可板状剥离16风成沙丘的交错层理常见于滨海相在沙漠中也可形成风成沙丘海岸风成沙丘更容易保存在地层记录中地质研究中海岸风成沙丘远比沙漠沙丘常见17砾岩只有在流速很强的环境下才能搬运大的颗粒而且不会搬运太远就沉积下来常见的沉积环境有河流、三角洲、冲积扇等18复杂的河流地貌密集分布平地上的河流坡度平缓,沉积环境稳定19水平层理细粒沉积物在静水环境中垂向加积而成不透明矿物,云母片,碳质碎片顺层排列形成于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渗水,泻湖,牛轭湖等岩性为泥质岩,粉砂岩等20斜层理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砂波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形成层面倾斜方向指示水流下游常见于河流沉积和其他流动水的沉积物中21平行层理外形似水平状的层理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砂粒迁移和滚动而成形成于高流速,床底平坦的环境如河流,海滩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22包卷层理属于同期变形构造纹层呈波状、不规则的明显卷曲单层岩性为细砂岩或粉砂岩非构造变形成因由于沉积物的液化作用液化层内的侧向流动产生复杂褶皱23海岸上的交错层理纹层间的细粒沉积已被侵蚀殆尽可见明显的厚层板状24泥盆纪的大套砂岩远视角也可见清晰的层理面表面的暗色是由流水溶解物沉淀而成25搬运作用风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在沉积作用中主要起搬运作用图示为现实常见的风力搬运砂砾、粉尘的场景26前寒武纪地层剖面经受变质作用,岩层呈板块分布前寒武纪占了地球历史的大约7/8自寒武纪开始,生物进入繁盛期27中新世早期的石灰岩砾中新世早期形成的石灰岩破碎磨圆成大颗粒在岸边堆积未被胶结物胶结成岩28交错层理29深水浊积岩大型露头深水浊积岩的几大特征:硬砂岩为主体,粒级层很发育,波痕和斜层理不发育,地层厚度很大等。形成环境有海底扇,大陆隆起,深海砂等。30山脉侵蚀差异图示山脉的背风坡和迎风坡呈现明显的侵蚀差异。31干涸河流的沉积剖面剖面上可见沉积物的颜色和粒度差异,表面的蒸发岩盐胶结砂粒形成板状。32水流侵蚀沙纹层图示为河流的凹岸,沙纹层未固结成岩,遭受侵蚀作用,不断坍塌。33砂岩和粉砂岩互层白色为砂岩,暗色为粉砂岩。34第四系沉积剖面最底部为暗色的泥质岩,中间浅色砂层发育斜层理,之上为水平状岩层,最上部为块状岩。35洪泛平原沉积又称河漫滩沉积。河流泛滥期,由于洪水漫岸,被洪水覆盖的一片平的或近于平坦的地带。常见沉积物为粉砂和粘土。36古新世灰岩形成的褶皱37砂岩脉侵入石灰岩暗色发绿的岩脉岩性为砂岩。通常由于地震扰动高含水沉积物,发生液化形成的脉状砂岩。产状垂直或近垂直穿插岩石。38大型褶皱强硬层与软弱层互层,厚板状的强硬层是明显的标志层。39岩心中的沙纹层理底部为冲刷面,上面沉积有粗粒碎屑物。再往上细纹层叠覆生长,左低右高。40岩心中的浪成波纹层理暗色波状条带为含碳质纹层。41砂岩海蚀崖砂岩海岸受海蚀作用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面、节理面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42浅水浊积岩具有不太明显的正粒序。43横卧褶皱图示褶皱呈明显的反S形,轴面近于水平。44三角洲前缘沉积剖面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沉积物主要以砂质为主,砂质纯净,纹层细腻。45同沉积包卷层理46大型板状砂岩47砂岩侵蚀景观48浊积岩海岸厚层浊积岩形成的海岸,遭受侵蚀作用,不同层呈阶梯状分布。49管状砂岩砂质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差异化受力而成。区别于石香肠。50大型砂岩交错层理51角度不整合(图源@Matt Kearney/pinterest)图为位于葡萄牙Telherio海滩的角度不整合。下变形单元为上石炭统(Brejeira组)上覆的未变形单元为三叠系(Grés de Silves组的新红色砂岩)。52交错层理(图源@Samantha L. Reif/serc.carleton.edu)图为美国锡安国家公园交错层理剖面图。其细层理大致与层间的分隔面斜交,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53节理(图源@ Structural Geology Blog)在地表裸露的岩石中,节理几乎无处不在。图为二叠系风成砂岩中的两组大角度相交节理。54断层泥(图源@geologypics.com)断层泥指未固结或弱固结的泥状岩石。发育在地壳浅层脆性断层带中,呈各色条带平行断层面展布,带宽由几毫米至数十米。55正断层(图源@Lynne Etcheverry/Andrea Morrell)上盘相对于下盘沿断面向下明显运动,正断层产状较陡,通常在45°以上,而以60°左右者较为常见。56海蚀崖(图源@TuendeBede/Pixabay)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57碎屑岩脉(图源@Northisle/wikipedia.org)垂直席状碎屑岩脉是哥伦比亚盆地韵律层状米苏拉洪水平流沉积物中的典型特征。58包卷构造(图源@Lynn Recker/Geology)包卷构造又称包卷层理、旋卷层理、扭曲层理。它是在一个层内的层理揉皱现象,表现由连续的开阔“向斜”和紧密“背斜”所组成。59尖棱褶皱(图源@r/geology/reddit.com)尖棱褶皱是两翼较平直,转折端急剧转折、甚至成尖顶的褶皱。60火焰状构造(图源@sandramcgeo)图为澳大利亚墨尔本东南部早泥盆世时期Liptrap地层中的经典火焰构造。是由负荷引起的软沉积变形,具指示顶面的意义。61震积岩(图源@Geology is the way)图为死海盆地附近震积岩。是由地震作用所产生的具有震积构造和震积岩序列的灾变事件沉积的。62构造角砾岩(图源@Looking For Detachment)构造角砾岩是指由于应力作用原岩破碎成角砾状,并使破碎细屑充填固结或有部分外来物质胶结的岩石。63牵引褶皱(图源@Samantha L. Reif/serc.carleton.edu)断层两盘紧邻断层的岩层,常发生明显弧形弯曲,这种弯曲即牵引褶皱。一般认为这是两盘相对错动对岩层拖曳的结果,并且以褶皱的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64柱状玄武岩(图源@摄图网)图为台湾省澎湖玄武岩,属更新世早期。分布在澎湖列岛,含魁蛤(Arca)、蝾螺(Turbo)等化石。65浊积岩(图源@Marli Miller/marlimillerphoto.com)浊积岩是一种由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属半深海至深海沉积产物。66劈理(图源@wikiwand.com)背斜位于砂岩页岩序列中,具有轴向平面劈理,右翼可见劈理折射。67不协调褶皱(图源@Roberto Weinberg/users.monash.edu.au)不协调褶皱是指各层弯曲状态明显不同,褶皱大小、形态各异,各层的褶皱形式出现突变或不具几何规律。68等斜褶皱(图源@Woudloper/wikimedia.org)等斜褶皱是指两翼具有相同倾斜的褶皱。是强烈变形的产物,常发育有与两翼地层产状一致的轴面劈理。69叠层石(图源@ottawagatineaugeoheritage.ca)叠层石是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70槽模(图源@Lynn Recker)槽模一般顺水流方向排列,可疏可密,其圆形突起一端逆(迎) 向水流方向。71阶步图源@(r/geology/reddit.com)阶步是断层两盘岩石相对错动时在断层面留下的痕迹。多年来阶步一直作为判断断层两盘运动的标志。72糜棱岩(图源@sandatlas.org)糜棱岩是颗粒很细呈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带内。强度低,易引起渗漏和形成软弱夹层,对岩体稳定不利。73枕状熔岩剖面(图源@siddeshwar/standingtall-siddeshwar.blogspot.com)枕状熔岩指具有枕状构造并认为是在水下环境中枕状熔岩形成的熔岩的总称。74右旋韧性剪切带(图源@Jordi Carreras/EGU)图为位于西班牙克雷乌斯角自然保护区的右旋韧性剪切带横切层状片岩。75球状风化(图源@Francisco Sousa/USRA)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76盐风化(图源@r/geology/reddit.com)盐风化指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中,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干燥的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在岩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77捕虏体(图源@Roberto Weinberg/users.monash.edu.au)捕虏体是指岩浆在侵入作用过程中所捕获的围岩碎块。图为由两种粗粒度的片麻状花岗岩组成的复合捕虏体。78羽饰构造(图源@Roberto Weinberg/users.monash.edu.au)羽饰构造是发生在比较均匀细粒脆性的岩层中节理面上的纹饰,主节理面上发育的羽状或人字形花纹,指示节理面的破裂扩展方向,人字纹尖端指向裂纹源。79冰川擦痕(图源@Andy Fyon/ontariobeneathourfeet.com)冰川擦痕多呈丁字形,一端粗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细的一端指向下游,长数厘米至1米,深度一般数毫米。80生物扰动构造(图源@José Manuel Gasca)生物扰动是指生物对其周围沉积颗粒所进行的搅动、混合和破坏,包括可以鉴定和无法鉴定的各种潜穴、足迹和移迹。81雨痕(图源@Geology Pics)雨点降落在未固结的泥质、砂质沉积物表面,所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凹穴。可用来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82S-C组构(图源@blogs.agu.org)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面理组成。83冲积扇(图源@Marli Miller)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图为美国加利福尼亚死亡谷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84鞘褶皱(图源@myweb.facstaff.wwu.edu)图为鞘褶皱剖面。鞘褶皱是韧性剪切带中的典型构造。其褶皱枢纽平行于拉伸线理的方向,形似剑鞘,规模不大。为早期褶皱经强烈剪切作用进一步深化而成。85湖相沉积(图源@myweb.facstaff.wwu.edu)图为位于苏格兰西北高地,倾斜的前寒武系Stoer组湖相沉积。86砂岩岩脉(图源@myweb.facstaff.wwu.edu)图为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维迪尔的Martinsburg组中,平行于劈理的砂岩岩脉。87张节理(图源@myweb.facstaff.wwu.edu)图为旧红砂岩共轭雁列张节理。是由于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性强度而在岩体中产生的张破裂面。88褶皱枢纽(图源@myweb.facstaff.wwu.edu)褶皱枢纽是褶皱轴面与同一褶皱面的交线。褶皱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但多数是波状起伏的曲线。89白垩系砂岩层(图源@Samantha L. Reif/serc.carleton.edu)图为美国犹他州Book Cliffs的白垩系砂岩层。所在地层越厚,其节理之间的距离越大。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搜索地理词语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